近日,由江苏省科协所属113家省学会组成的8个行业领域学会联合体,组织开展了2023年度江苏省行业领域十大科技进展遴选工作,经提名、形式审查、初评、综合评审并向社会公示,确定62项十大科技进展、67项优秀科技进展向社会发布。由江苏省天文学会提名的4项科技成果分别入选“2023年度江苏省行业领域十大科技进展、优秀科技进展”。其中“证认出宇宙中最剧烈的光学紫外耀发”成果入选“基础研究领域十大科技进展”;“基于LAMOST-Gaia首次揭示热木星的年龄分布和时间演化规律”、“日冕中微小尺度持续性零点磁重联的观测发现”、“首幅中红外月球图”等3项成果入选“基础研究领域优秀科技进展”。
5月28日,由省科协、省科技厅主办的2024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江苏省主场活动在省科技工作者活动中心举行。会议同期举行了2023年度江苏省行业领域十大科技进展颁奖仪式。
项目名称:证认出宇宙中最剧烈的光学紫外耀发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中国科学院暗物质与空间天文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意大利国立天体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主要完成人:范一中,金志平,周浩,王鋆,耿金军,吴雪峰,韦大明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中国科学院暗物质与空间天文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意大利国立天体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等单位联合完成“证认出宇宙中最剧烈的光学紫外耀发”。伽马射线暴是宇宙大爆炸之后宇宙中最剧烈的爆发现象。本工作在GRB 220101A中证认出了迄今为止人类探测到的最剧烈光学紫外耀发,其绝对AB星等达到−39.4,这是人类目前探测到的唯一一个绝对星等亮于-39等的光学紫外辐射源,亮度达到了太阳的40亿亿倍,打破了GRB 080319B保持14年之久的世界记录。极亮光学紫外耀发的发现,可推动伽马暴中心引擎和物理机制的研究。如此亮的事件即使发生在宇宙的婴儿时期也可被望远镜探测到,从而为研究早期宇宙、早期恒星形成等提供关键数据。在这项工作中提出的创新饱和数据处理方法,也可应用到其它光学望远镜的数据处理中。这项工作以研究论文形式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Astronomy》上发表,被国际和国内媒体广泛报道。新华社以《中外科学家发现宇宙中最剧烈的光学紫外耀发》新闻形式介绍这一发现并被广泛转载,激发了人们探索宇宙的好奇心。
项目名称:基于LAMOST-Gaia首次揭示热木星的年龄分布和时间演化规律
完成单位:南京大学,北京大学
主要完成人:陈迪昌,谢基伟,周济林,东苏勃
南京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联合完成“基于LAMOST-Gaia首次揭示热木星的年龄分布和时间演化规律”。太阳系外行星的研究是当前天文学科的前沿探索领域。热木星从1995年被发现到现在近三十年,它的存在挑战了基于太阳系建立的行星形成传统理论,它的起源和演化一直是系外行星领域悬而未决、充满争论的一大基本问题。探究该问题将对完善行星形成演化基本理论,促进理解地球和太阳系在宇宙中是否特殊具有重要意义。瞄准这个重要问题,该项研究通过详尽的数据收集和深入的统计分析,首次揭示了热木星的出现率随时间演化的规律,为解开热木星起源和演化的谜题在时间这个新维度上提供了关键观测约束。研究成果展现出了卓越的创新性,作为亮点文章发表在国际著名科学综合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该成果不仅在理论和观测上将激发和促进人们对热木星的进一步研究外,还将为天文科普提供更多丰富有趣的素材,对科技和社会进步产生积极影响。此外,该研究成果依托我国的大型天文观测设备LAMOST的观测数据,因此也提高和体现了我国工程技术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
项目名称:日冕中微小尺度持续性零点磁重联的观测发现
完成单位:南京大学,马克斯•普朗克太阳系研究所,圣安德鲁斯大学
主要完成人:程鑫,EricPriest,李海堂,陈俊,王雨雷,邢晨,丁明德
南京大学、马克斯·普朗克太阳系研究所、圣安德鲁斯大学等单位联合完成“日冕中微小尺度持续性零点磁重联的观测发现”。日冕加热问题是当代天文学的八大未解之谜之一,长期以来人们提出磁重联 可以加热日冕,但一直缺少直接的观测证据。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程鑫教授领导的国际团队利用亚角秒分辨率极紫外成像数据首次发现了日冕中微小尺度的持续性零点重联现象及其作用,为破解日冕加热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该项工作发表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对太阳物理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开辟了“羲和号”卫星数据新的研究思路,为三维磁重联的辐射磁流体力学模拟提供了参考框架,为国内外未来的太阳望远镜(包括南京大学 2.5米大视场望远镜和正在推进的“羲和二号”卫星项目)提供了明确的科学目标,提升了南京大学和江苏省天文学科的国际显示度,为与国际顶尖团队未来开展深度合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该项工作还受到广泛的社会影响,欧空局称其“为破解为何日冕存在百万高温这一困扰人们 80 年的谜题迈出了新的一步”,得到马克斯普朗克太阳系研究所、挪威奥斯陆大学等著名研究机构和一些重要科学媒体专门报道。
项目名称:首幅中红外月球图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航天508所,澳门科技大学
主要完成人:吴昀昭,练敏隆,石志城,马文坡,李果,卢瑜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航天508所、澳门科技大学等单位联合完成“首幅中红外月球图”。该研究成果向人们展示了迷人有趣的中红外月球形貌,建立了中红外谱段反射与热辐射分离模型,揭示了中红外月球的物理本质。月球由于自转很慢其一天的时间很长,月食期间亮度与温度的快速降低与升高反映了表层月壤特性以及地球大气的散射与折射,但是地面观测无法获得亮度与温度变化的定量信息。本项目首次利用卫星进行了太空观测月食研究,发现了月表多个热点异常区域以及月食全过程亮度与温度变化规律。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刊物Nature Astronomy、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审稿人一致认为该成果是重要的原创性发现。研究成果受到媒体广泛报导,被评选为高分专项卫星应用优秀成果。该研究设想获得了基金委原创探索计划项目资助。中红外月球图被国际科学家用于建立并验证月球热物理模型。中红外光谱既可以研究温度又是探测地外生命的关键谱段,水、有机质、矿物在此有丰富的指纹特征,后续许多卫星与太空探测飞船已涵盖中红外区域,未来中红外的广泛应用将是必然。由于中红外光谱是太阳反射与热辐射光谱转换区与重叠区,数据处理与应用复杂,研究较少。本项从天文观测到理论模型的系统性研究、建立的中红外反射与热辐射分离模型,对于中红外天文学科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